夏衍

 二维码 138
发表时间:2022-08-14 18:25

微信图片_20220814183039.png


夏衍

字号: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生卒: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
籍贯:浙江杭州
简评: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电影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人物简述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电影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论及对中国现代戏剧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作家,继田汉、曹禺之后,夏衍是不得不提的一位。虽然较之前二者,夏衍的声名似乎并不更为显赫,但亦绝非不值得施以前二者所等量的笔墨去抒写。他先后以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上世纪中国的几大历史主旋律中: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几乎场场不落。他的政治身份及其微妙,却同时一直保有属于学者的纯粹。他的作品往往能将政治意图与艺术表现做以巧妙而不着痕迹的捏合,在传达其作品的功利目的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感染力。而于中国现代的电影艺术,夏衍亦有卓绝之贡献。

人物年谱

1900年,夏衍出生于浙江省仁和县(今属浙江杭州)彭埠镇的严家弄。
1906年,入私塾读书。
1908年春,入杭州正蒙小学读二年级,接受新式教育,两年后退学在家中自修。
1912年,进入德清县立高等小学,两年后毕业。
1915年,保送入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大学工学部)读染色科。
1919年,受五四运动激发,夏衍与同学共同组织杭州五·八游行,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代表。10月,与同学一道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並以笔名“沈宰白”发表文章。
1920年夏,从学校毕业,同年秋,保送赴日本留学。
1921年2月,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今九州工业大学)电机专业,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4年,夏衍与同学前去迎接途径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受到孙中山的热情对待,並介绍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6年3月,从学校毕业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4月,免试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工学部冶金科。10月,赴东京担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驻日神田总支部党委、组织部长。
1927年初,夏衍奉命回国。5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並通缉。6月,在郑汉先、庞大恩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同年,翻译了包括高尔基的《母亲》在内的多部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钱杏邨等人发起成立了上海艺术剧社並担任领导,始与戏剧结缘。期间,夏衍率先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並主编出版了《艺术》、《沙仑》和《戏剧论文集》,宣传其主张。
1930年,参与左翼作家联盟的组建工作。3月,“左联”正式成立,夏衍当选为执行委员。8月,联合戏剧协社、南国社等创立了“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2年,和郑伯奇、阿英等人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顾问。7月,成立“影评人小组”,由“剧联”领导。
1933年,中共上海文委电影组成立,夏衍任组长,阿英等为委员,自此开始了电影剧本创作生涯。
1935年2月,在田汉的提纲基础上,编写了《风云儿女》。同时期第一次以“夏衍”为笔名,试写短篇小说《泡》,发表在由郑振铎担任编辑的刊物《文学》的第六卷第2号。当年,夏衍为躲避国民党搜捕,在公寓内躲藏三个月之久,创作了话剧《赛金花》。
1936年,《赛金花》首演,不久被禁。
1935至1937年,写有历史剧《秋瑾传》以及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包身工》。
1937年,完成代表剧作之一的《上海屋檐下》。
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参加建立“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以理事的身分投入戏剧界、电影界的抗战宣传活动,并指导组建了“救亡演剧队”。写有“电播剧”《“七·二八”的那一天》,独幕剧《咱们要反攻》,并与在沪著名剧作者们集体创作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同时担任了以郭沫若为社长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的总编辑,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等地开展新闻活动,与秦似、孟超、聂绀绎等创办杂文刊物《野草》。这一时期,夏衍写下了大量的时评、政论、杂文,鼓励抗日,打击敌人,揭露汉奸,也写就诸多文艺性杂文、随笔、剧评、书评、创作谈。
1940年,创作话剧《心防》。
1941年,皖南事变后,《救亡日报》遭查封,夏衍继而辗转香港,与邹韬奋、范长江等人筹办《华商报》,并负责文艺副刊。同年,写作长篇小说《春寒》,与旅港戏剧界人士组织旅港业余剧人协会。
1942年,与田汉、洪深合作话剧《再会吧,香港》(又名《风雨归舟》)。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随之到达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主持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的文化活动,担任《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为其撰写政论、杂文。6月,写有话剧《水乡吟》;8月,完成另一代表剧作《法西斯细菌》。
1944年起,夏衍担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
1945年,将《救亡日报》以《建国日报》的名字复刊,但不久就被查禁。创作话剧《芳草天涯》,并在重庆公演。
1946年起,夏衍在周恩来领导下在南京、香港等地进行统战工作。
1947年3月,抵达新加坡,将中共中央的军政方阵传达予时华侨领袖陈嘉庚,並应邀担任《南侨日报》主笔。
1948年6月,在《群众》杂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同年,在香港参与策动担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一职的钱昌照起义。
1949年5日,夏衍跟随陈毅进入上海,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上海文教单位的接收工作。7月,获选中国文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0年,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及上海市文化局局长等职。8月,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3年,创作话剧《考验》。
1954年,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
1955年5月,被潘汉年冤案牵连,在北京隔离,接受中组部检查。
1962年,凭借影片《革命家庭》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
1965年,被免去文化部副部长职务。
1969年,被关押于文化部机关“大庙”内,在群众大会上遭到批斗。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狱中度过八年。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闭户读书。
1977年秋,恢复党组织关系。同年9月,抵赴上海。此后,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79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1982年,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
1985年,获得文化部特颁荣誉奖状,以表彰其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
1994年6月,向现代文学馆捐赠藏书二千八百余册。7月,发表回忆文章《<武训传>事件始末》,《文汇报》、《作家文摘》先后转载。10月,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夏衍同志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报告会”,“夏衍电影回顾展”开幕。随后,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95年2月6日,夏衍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九十五岁。

主要作品

创作话剧剧本
独幕剧《都会的一角》(1935)
独幕剧《中秋月》(又名《相似》)(1935)
历史剧《赛金花》(1935)
历史剧《秋瑾传》(原名《自由魂》)(1936)
三幕剧《上海屋檐下》(1937)
四幕剧《一年间》(1938)
独幕剧《赎罪》(1938)
独幕剧《娼妇》(1939)
四幕剧《心防》(1940)
四幕剧《愁城记》(1940)
独幕剧《冬夜》(1941)
五幕剧《法西斯细菌》(又名《第七号风球》)(1942)
六幕剧《复活》(1943)(据托尔斯泰小说改编)
五幕剧《戏剧春秋》(与于伶、宋之合作)(1943)
四幕剧《离离草》(1944)
四幕剧《草木皆兵》(1944)
四幕剧《芳草天涯》(1945)
多幕剧《考验》(1954)

报告文学
《包身工》(1935)

创作电影剧本
《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
《狂流》(1933)
《自由神》(1935)
《压岁钱》(1937)

改编电影剧本
《春蚕》(1933)
《风云儿女》 (1935)
《祝福》(1956)
《林家铺子》(1959)
《革命家庭》(1960)
《在烈火中永生》(1965)

理论专著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

翻译作品
[德国]倍倍尔《妇人与社会主义》
[前苏联]柯根《新兴文学论》
[日本]本间久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概论》
[日本]菊池宽《戏剧研究》
[前苏联]高尔基《母亲》
[前苏联]普多夫金《电影导演论》(与郑伯奇合译)
[前苏联]普多夫金《电影脚本论》(与郑伯奇合译)

回忆录
《懒寻旧梦录》

合集
《夏衍剧作选》
《夏衍剧作集》
《夏衍选集》
《夏衍电影剧本集》
《夏衍杂文随笔集》
《夏衍论创作》
《夏衍全集》

人物评价

  “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王蒙

  “夏衍剧本之淡雅,简单,平凡的下边,沸腾着多么大的一个现实的伟力”。   ——焦菊隐

  “夏衍是中国电影的根。”——孙家正


文章分类: 名家-
分享到: